一個年輕公務員要走多少路,才能到達領導的彼岸?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,先界定領導的定義。
《公務員法》中規(guī)定我國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,其中領導職務從國家級正職到鄉(xiāng)科級副職共10級。按照國家人社部2016年發(fā)布的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,我國公務員任職縣處級副職以上職務按照領導干部來管理,其比例僅占700多萬公務員的10%左右。
這意味著公務員體系是典型的金字塔型,大部分公務員的職業(yè)生涯只能止于塔底或基座。
按照現(xiàn)行規(guī)定,公務員從科員晉升到鄉(xiāng)科級正職理論上需要1+3+3=7年,但大部分縣處級以下單位的基層公務員都用了20多年,事實上40多歲的“年輕”科長在許多基層單位比比皆是。
根據(jù)有關數(shù)據(jù),從科員到真正登堂入室為“領導干部”身份的縣處級副職,其升遷比例僅為4.4%,而從縣處級正職升遷到廳局級副職比例不到1%。因此,廳局級以上的領導職務,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,本來就是極小概率時間,對于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(nèi)。至于省部級干部乃至中央政治局領導的晉升履歷,作為神話看看也就算了,顯然造神路徑也是不可復制的。
對眾多公務員而言,具有普適性的領導定義,只能限于科級和處級。如在地方公務員晉升的金字塔層級之中,可以關注兩個位置,一個是縣處級以下單位的鄉(xiāng)科級副職,一個是縣處級以上單位的縣處級副職。
這就是下面要說的重點,進入體制內(nèi)的年輕人,如何盡快成長為領導。換言之,如何成為處級以下單位的副科長或成為處級以上單位的副處長?不講長篇累牘的大道理,只講述身邊實實在在發(fā)生的一些案例。
一
展現(xiàn)領導看得到的業(yè)績
二
“公選族”的追求
小剛大學讀的是法學專業(yè),畢業(yè)后考到某區(qū)某鎮(zhèn)司法所任科員。
轉(zhuǎn)正后參加了多次公開選拔考試,考進了該市食藥監(jiān)局法規(guī)科任副科長;五年后依舊是通過公開選拔,考到另一個城市國資委任法規(guī)處副處長。
干部年輕化曾經(jīng)一度盛行,公開選拔副處長、副科長甚至副廳長在某些地方也一度成為年輕干部升遷的重要途徑。雖然選拔形式多樣,筆試、面試、小組討論、專家測評,甚至現(xiàn)場演講、電視直播等等。公開選拔的職務有個特點,一般選拔副職為主,而且可以跨越一級選拔。即副科可以考副處,副處可以考副廳。因此,無論何種命題模式,對于經(jīng)歷過高考和公務員考試進來的年輕公務員,考試是最簡單粗暴的評價標準,因此許多基層單位的公務員都把公選視為晉升的成本最小的途徑。然而,“公選族”的最好時光已經(jīng)過去了。目前黨政干部選拔導向以工作實績?yōu)橹兀鞯氐墓_選拔干部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了。
三
援藏、援疆、援外、扶貧、掛職的紅利
標哥38歲提任副處長,那時候他的身份是援藏干部。
現(xiàn)在遠遠看到他臉色暗紅,其實不是興奮或者害羞,而是他援藏三年留下難以抹去的“高原紅”。主任科員7年,工作業(yè)績平凡,當看到單位貼出選拔援藏干部的公告后,標哥毫不猶豫報名了,之后成為援藏干部的一員。在西藏林芝地區(qū)的三年,考驗了意志,也開闊了眼界,也為了家庭付出巨大犧牲。由于氣候的不適應,回來的標哥頭發(fā)斑白,臉色暗紅,若似蒼老了十多歲。
援藏援疆干部、援外干部、扶貧駐村干部、掛職干部,這些身份既見證了公務員的奉獻甚至犧牲精神,實際上也附帶了晉升渠道的政策紅利。然而,這種晉升的政策紅利,其實也蘊含了過多的代價:家庭照顧不到、個人健康受損、業(yè)務能力的退化等等。這種晉升渠道選擇的背后,考驗的是你的忍受能力和取舍。
四
變革過程的運氣
每一個進入體制的年輕人,或許在享受體制相對安穩(wěn)的同時,在夜深人靜時候也應捫心自問,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?;蛟S只有這樣,才會在每一個選擇和被選擇中從容而自信,才能真正面對職業(yè)生涯中的成與敗、得與失、名與利。
上一條:這六類人不適合考公務員,你適合嗎?
下一條:2018年5月8日時事政治考點資料 |
![]() |